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基本知识: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,秦帝国的统一,秦朝 政治机构的设置,秦朝 政治制度的特征,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体系,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,秦朝中央集权的 政治制度建立的 历史影响。 方法能力: 1. 阅读材料,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,并对信息作整理和分析; 2.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,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;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 通过认识秦代 政治制度高度集权、严密、残酷的特征,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影响,渗透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。 通过了解秦统一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的形成,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 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。 教材分析: 本课以秦代 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为核心内容,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,在整个模块中也有相当地位,让学生了解中国中央集权的 政治体制的初建对于理解我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发展乃至我国今天的 政治体制,是十分必要的。 基本原则:教师 引导和组织下的学生自主学习,采取小组讨论,情景体验等方式,达到 教学目标。 引语: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建立西周,西周实行分封制,周王称天子,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,但是在此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,兼并战争不断,周王室威严扫地,最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 历史人物,他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。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这段风起云涌的 历史,感受 一.从群雄争霸到国家一统 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,思考春秋以来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的具体表现,(这部分比较简单,在书上可以直接找到)以及实质原因(这部分答案应该开放,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) 归纳:表现:周王求金、出访诸侯,诸侯擅自分封土地 ,争霸战争不断。(具体内容在课文小字部分) 原因:诸侯实力逐渐增强,通过兼并战争,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,而周王势力逐渐衰落,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。 教师 兼并战争是弱肉强食的游戏,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,为了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,一些国家纷纷实行变法,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,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秦国的商鞅变法,它使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,并最终确立了雄霸天下的地位,到公元前221年,秦国已经相继消灭韩赵魏等六国,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,而最终完成这一伟业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秦王嬴政。 二.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.“始皇帝”名称的来历 教师 秦王嬴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秦始皇,为什么叫“始皇帝”呢? (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,归纳表述。表述分两层,一是“皇帝”名称的由来,二是“始”字的用意何在。) A.基本特征: 归纳: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,皇权至上,实行“家天下”的皇位继承制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“家天下”的含义,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作类比。(如家族企业) B.中央政府的设置: “三公”: 引导学生从职位名称、职权范围、任用标准、 历史意义等方面来归纳。 “九卿”: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九卿在三公之下,分工各不相同,互相牵制,都听命于皇帝。 有两个概念需要探讨:“世卿世禄制度”,人事任免权之重要性(皇帝能控制官员的重要手段之一)。 教师归纳: | 职位名称 | 职权范围 | 任用标准 | | 三公 | 丞相 |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| “贤” “能” |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| 御史大夫 | 掌管律令、图籍,并负责监察百官 | 太尉 |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|
中央政府体系:
C.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:郡县制 a. 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,自编自演“分封制”与“郡县制”之争。(可以由两组同学分别来做) b. 地方政权机构名称,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整体认识。
|